English

建设我国世贸组织人才的培养基地

1998-12-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不久前,“中澳经贸培训项目”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式实施。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国从事经贸工作的人员加深对乌拉圭回合各项协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促进我国经贸事业的发展。就这个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贸培训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福明教授。

记者:“我国现在的外经贸人员与世贸组织人才之间有哪些差距?培养后者的迫切性何在?

王福明:当今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近年来,中国从国际市场获益匪浅,而且发展机遇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一些通用的国际贸易规则的了解,结果吃了亏的例子也不鲜见。如何利用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法则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并减少不利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目前虽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但是,加强研究和学习运用这方面的规则,对发展我国的经贸事业并推动中国的“入世”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人员中,对世贸组织的条款规则能做到基本了解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只是略知一,二。地方外贸人员中具备这方面知识的就更少。

记者:物以希为贵,看来应该特别注意发挥那些在这方面内行的人的作用。

王福明:目前真正在研究和比较了解这些规则与机制的是一些从事这方面教学与研究的高校的老师与学者。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依据国内的现有资料。而不少资料是按照译者自己的理解翻译的。这些规则、协定都是外国人写的,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并不是认识英文就能理解。再就是高校教师和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践机会十分有限,而这种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或主要局限于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应用方面的研究。例如,在农产品方面,世贸组织有哪些协议、规则;哪些对我们有利,哪些会给我们带来困难,不仅要研究理论,还要研究措施、对策。

记者:那么怎样提高我国外经贸人员在这方面的水平呢?

王福明:针对国内的这些情况,这次中澳经贸培训有两个特点:一是培训对象要包括政府官员、经贸系统的有关人员、对外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当然也包括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二是负责培训的主要是外籍专家,这对国内学者正确理解这些国际规则是会有帮助的。

记者:您认为在中国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福明:主要是认识问题。从全国范围来讲,一些部门、单位对这种培训的迫切性认识不足,觉得反正我们还没“入世”。他们不了解,这种教育、培训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我们的国家那么大,涉及这个领域的干部那么多,等“入世”了再培训是来不及的。就象打球,你不知道规则或者对规则一知半解就上场,难免要常常犯规被罚。何况即使在没“入世”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了解和利用有关国际经贸中通用的规则发展自己、保护自己。值得欣慰的是,外经贸部的领导对这一培训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记者:该项目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在二十一世纪使对外经贸大学成为培养中国世贸组织人才的永久性重要基地。您认为,建设这样一个基地,对外经贸大学有哪些优势?

王福明:在研究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方面,对外经贸大学是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中最早的,出版的这方面的专著也最多。其中《关贸总协定大辞典》、《世贸组织与中国大贸易战略》等一批专著是具有权威性的。我校从1978年就开始与世界著名的大学和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国家经贸部参加世界贸易组织驻日内瓦总部的人员中,也有我校的教师和校友。因此学校在这方面信息多,资料丰富,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另外我校在八十年代初,就开设了有关“关贸总协定”的课程,1997年正式开设了“世贸组织”课。我们相信,这一项目的实施,必将使我校这一领域的课程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